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十三、星空中的第五个星球及其灵人和居民
168.我又被带到一个星球,这个星球同样在我们太阳系之外的宇宙。这次旅行经历了持续将近12小时不间断的状态变化。陪同我的是许多来自我们地球的灵人和天使,我一路上便与他们交谈。我时而斜向上走,时而斜向下走,但始终朝右;在来世,右朝向南方。我只在两个地方看见灵人,在一个地方与他们交谈过。我在路上或旅程中能领略到主的天堂何等浩瀚,这天堂是为了天使和灵人。无人居住的地区也使我断定,它如此浩瀚,以致即便有成千上万个星球,每个星球上都有和我们地球上一样多的人,仍然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住到永远,并且这空间永远填不满。我通过将它与围绕我们地球并专为它设计的天堂的面积进行对比得出这个结论;相比之下,这个天堂的面积如此之小,以致它还不到无人居住的空间的一亿分之一。
896.“挪亚移开方舟的盖观看”表示虚假一移走,他所承认并信仰的信之真理就发出光来。这从“移开盖”的含义清楚可知,“移开盖”是指移除遮光之物。由于“方舟”表示将要重生的古教会成员,所以“盖”只能表示阻碍他看见天空,也就是看见光的东西。正是虚假阻碍了它,这就是为何经上说他“观看”。在圣言中,“看”表示理解和有信,在此表示他承认并信仰真理。知道真理是一回事,承认真理完全是另一回事,而信仰真理又是另外一回事。知道是重生的第一步,承认是第二步,信仰是第三步。知道、承认和信仰之间的区别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最坏的人也能知道,却不承认,如犹太人和那些试图通过似是而非的推理毁坏教义事物的人。不信的人也能承认,在某些状态下还能热情地讲道、证实和说服。然而,只有真信的人才能拥有信。
那些有信的人知道、承认并相信;他们有仁爱、有良心。因此,信仰永远不会归给任何人,也就是不能说他有信仰,除非他和这些人一样。这才是重生。仅仅知道属于信的东西是一种没有理性同意的记忆活动。承认属于信的东西是由某些原因并为了某些目的所产生的一种理性同意。而有信则是良心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是主通过良心作工的一种活动。这些区别从来世的人身上看得最清楚。那些仅仅知道的人有很多都在地狱。那些承认的人也有很多在地狱,因为他们在肉身生活中的承认仅限于某些状态,如前所述。但当他们在来世发现他们所宣讲、教导并说服别人相信的东西是真理时,却大为惊讶,并且只有当回想起他们曾如此宣讲时,才承认它是真理。但那些有信的人都在天堂。
1919.“亚伯兰对撒莱说”表示感知,这从前面的阐述(1898节)清楚可知。“亚伯兰对撒莱说”这句话代表并表示主的感知;而“撒莱对亚伯兰说”这句话代表源于这感知的思维,或说受这些感知启发的思维;思维来自感知,或说感知启发主的思维。那些拥有感知的人所具有的思维并非来自其它源头,或说感知是他们思维的唯一源头。然而,感知是一回事,思维是另一回事。为了看到它们是不同的,以良心为例来说明。
良心是对从主通过天堂流入之物的一种总体、因而模糊的指示。所流入的那些事物在内层理性人中显现,在那里可以说笼罩在云雾中;这云雾是由关于信之真理和良善的表象和谬误产生的。思维虽不同于良心,却是从良心流出的,因为那些有良心的人照着良心思考和说话。思考几乎就是解释良心告诉我们的东西,或说解释构成良心的各种事物,并把它们分解转化为思维或观念,然后转化为词语。正因如此,主将那些有良心的人保守在对邻舍的良善思维中,并阻止他们对邻舍思想邪恶。因此,良心只能存在于那些爱邻如己,并对信之真理拥有良善思维的人里面。这个例子说明了良心如何不同于思维,顺带也说明了感知如何不同于思维。
主的感知直接来自耶和华,因而来自神性良善;而祂的思维则来自直觉真理和对它的情感,如前所述(1904, 1914节)。主的神性感知无法以任何概念,甚至无法以天使的概念来理解,所以它是无法描述的。与主的感知相比,天使的感知(在1384等,1394, 1395节中有描述)几乎没有。主的感知因是神性,故是对天上的一切事物的一种感知,因而也是对地上的一切事物的一种感知,因为秩序、联系和流注是这样:凡对天上的事物拥有感知的人,也对地上的事物拥有感知。
但主的人身或人性本质与祂的神性本质合一,同时变成耶和华之后,主就超越了所谓的感知,因为祂高于存在于天上,并从那里存在于地上的秩序。耶和华就是秩序的源头,所以可以说,耶和华是秩序本身。祂独自或从自己掌管秩序,不仅像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从总体上掌管,甚至还从最小细节上掌管,因为总体来自这些细节,或说最小细节构成总体。谈论一个总体,却又把细节从它那里拿走,无异于在谈论一个没有部分在里面的整体,因而无异于在谈论不包含任何东西的某种事物。因此,声称主的规定是普遍的,总体上的,而不是具体细节上的,这完全是错误的,纯粹是所谓的没有对象的空虚概念,或凭空想象。因为从总体上,而不从最小细节上规定和掌管,就是完全不规定和掌管任何东西。这是一个哲学真理;然而,说来奇怪,哲学家们自己,包括最著名的,却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这个问题,并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